开放空间情与思
中国农业大学 杨嘉翔
2015年4月,社区参与行动主办了一次以参与式会议经验分享交流为主旨的研讨会,在会上,兰州大学的焦若水老师和参与者一起探讨了对开放空间的创新和深入挖掘。
首先,焦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他六年间的实践工作,为我们分享了五个有关开放空间的活动。
第一个发生在甘肃小有名气的七里河区西湖街道西街社区。在兰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单元全覆盖”的社区老旧楼改造改造浪潮中,这个社区的居民们纷纷表示需要的是改造小区管线,而不是实施计划中的“穿衣戴帽工程”。
和别的街道相比,这个街道有一点特别,除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之外,它还有两个不同的工作方法:“民情流水线”和“民情工作12法”,另外,街道书记刘淑参加过开放空间的培训,对于通过参与式方法收集居民意见的做法是非常认可的。于是,街道请焦老师来用这一方法提供帮助,组织居民开会讨论。会场虽然条件简单,但是居民们十分积极,清楚议事规则后根据实际仔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意见:防盗门不用安、彩钢房不用安、铁门不用换好看的、外墙涂料不用小区出,原来搞工程的居民还提出了具体的管线修补方案。社区、街道办事处和居民代表见面后,一起和城建公司沟通。强硬的城建公司发现居民不仅没有闹事,而且还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所以最后决定继续交流。各个利益相关者经过多轮对话,最终结果是政府追加了25万元资金,用45万元完成了所有老旧院落的改造,满足了居民的需求。这之后,西街社区的办公室就改成了开放空间的教室,居民们在这里举行了多次的开放空间会议。
第二个案例是在兰州城关区西村街道同残障人一起开会。会议当天,场地四周挂起了“残疾人”、“妇女”、“儿童”、“流动人口”四个主题的横幅,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从四个角度,分别拍摄焦老师主持会议的照片。这样一次活动可以向四个部门汇报,而这几个部门平日里不会互相见面。面对这种现象,焦老师意识到如果只看到自己“被装进四个蓝盒子(装照片的档案盒)”,是一种问题视角,而看到一场开放空间可以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就是优势视角,保持这种优势视角,“开放空间能够邀请到利益相关方,能邀请到潜在的合作伙伴跟我们合作”。
焦老师讲的第三个案例是给兰州得到资助上学的“珍珠生”做志愿者培训。志愿者有“阶段性、临时性”的特点,因此重要性不高,但是影响力很大。焦老师用这种方法把他们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做重建规划、给孩子们做课业辅导。
第四个案例是给全省民管局系统的干部班七十多个人开培训班。他只争取到一天时间做开放空间。在征求意见时,参加者在社会组织党建这个题目上讨论最充分,因为社会组织里老干部占60%,这些科长都面临着给老干部做党建的压力和困难。讨论结束时,民间组织管理局的局长发现讨论结果和自己的想法截然相反。一天下来,这位局长说“方法虽然好,但是不解决问题”,结果后面所有人站起来说那是因为我们开放空间只开了一天。
第五个案例是和伊斯兰教派的大阿訇一起用开放空间的方法展开讨论(阿訇是老师或学者的意思,指主持清真寺事物的人员)。宗教面临流动人口和城乡社会调整过程中回族家庭、回族宗教各方面的变化带来的挑战,比如社区养狗影响礼拜,比如商业街扰民。在和阿訇一起开完讨论会之后,其他人也来找焦老师的团队了。他们努力与当地人建立好的关系,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步开展了少数民族妇女识字班,草根社会组织培训,甘肃省公益救灾联盟协作者等等活动。
接下来,焦老师和我们讨论了几个他发现的在参与式会议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方法和技术的“本土化”问题。焦老师讲,费孝通说我们中国是差序格局的社会,讲亲疏远近,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下,是个熟人社会。放到活动中就会发现,一个地区的人喜欢坐一起,局长“当仁不让”一定是主持人,他说完了就写在大白纸上,下面人说的都是补充意见。这时即使把局长换掉,让别人来当主持人,新主持人也会等局长说完了才落笔。这种情况可以用设立计时员和观察员的方法调整,观察员的任务是“专门看记时员、记录员、发言人是不是做得好”。这个对策在会议中收到了效果,领导也反思到“说得越多,责任越大”。还有一个现象:我们很多人开会都不习惯直接表达意见,这时就让大家写下来再收集起来,匿名的,大家一想不用说了,就放松下来,这样利于收集信息。
其次,焦老师认为,虽然有“主持人不主导”的原则,但是太多人当“蝴蝶”,没人当“蜜蜂”,无人发言,也会使会议遇到问题。遇到这种情形,焦老师会随机决定从哪里开始、按照什么顺序发言,这样就避免“身份地位高的人”先说而过多占用时间,保证大家参与的机会。而对于“身份高”的参与者,反而由于充分听了别人的观点,也会有更多收获。
再次,对于“蝴蝶多,蜜蜂少”这样的情况,焦老师说就需要在活动中要不断地调整再调整,甚至要把参与者的动机和“猫腻”都弄清楚,然后再从问题视角转变为优势视角,创造合作机会。
最后说到实践。焦老师说,2009年他参加了开放空间、项目管理的学习之后回到兰州,认为这些经验已经很好,自己什么创新都不用做,照搬就可以了,然而在实践中,却遭遇了很多失败。例如在社区项目中,如何保证每一阶段顺利完成目标?这期间他积累的经验是,用设置监督岗位的方法保证项目按照计划时间实行,找一个认真负责的居民可能十分有效。另外,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自由讨论的人来说,“一上来就讨论”的安排可能太不适合。所以在做参与式讨论的时候,焦老师先用准备好的话题“引发讨论”,让参与者熟悉讨论方法。这样,在之后的“真正问题的讨论”中,参与者真正感兴趣的那些话题就不会被“浪费”。而这些都没有会后跟进更重要。如果把讨论结束当做整个事情的完结,直接结果就是居民很难再次组织起来。因此需要对执行小组进行跟进,及时调整。
焦老师在最后为我们分享了几个开展工作的经验:要改变社区事务的工作方式,要让社区工作者采取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方式,多方解决问题;要重视政府和居民的沟通工作,要让领导“知道”,领导才有可能“人道”;要减弱居民对“居委会解决问题”的依赖,让居民发现自己的行动力量;要灵活对待民族文化习惯,为开放空间和其他参与式讨论会创造机会,比如,穆斯林强调家庭秩序,妇女不直接与男性客人接触,这时可以从整个家庭的需要入手,一步步设计让妇女走出家庭,比如在办妇女识字班的时候请她们把孩子也带来,为孩子也办个课堂;建立起居委会召集居民自己解决社区问题的机制,对居委会解放是很大的益处,就是减负。
焦老师认为开放空间在社区的应用前景是明朗的,开放空间甚至可以应用到一个规划区的设计和发展中,可以对接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商会的需求和资源;社工、社会组织、社区讲“三社联动”,但是找不到联合点,而开放空间正好适合解决这一问题;开放空间的方法可以改变“一言堂”,实际上是听普通居民说话,体现他们表达的权利,从组织者的角度就是把关注物质性需求转为关注表达性需求。开放空间的好处实际上是“发声”。发声后参与者才能知道自己在团队中能做什么,这就是赋权。“开放空间能带来行动,行动能为我们带来鼓励”焦老师用这样的话结束了一个半小时的讲述和分享。
一个半小时,可以是一节连堂的大课,也可以是一部中等长度的电影,但焦老师给我们说了一本厚重的书,妙趣横生、塞满了经历和故事。如此丰满的讲述来自实践也来自思考。焦老师语言幽默,让我们听着有趣,但是我们知道,在真正面对这些第一线的工作——劝架、入户、开会、授课、规划、谈判、收钱、发钱、花钱,甚至面对民族间的差异的时候,形势总是紧急的或者尴尬的。政府机构、社区居民和商业群体,变动中利益的分配产生新问题和新矛盾,开放空间去解决的正是这些“疑难杂症”。而开放空间还有可能影响这些表征的“病根”,推动复杂的居民结构下社区内的沟通和民主管理,改变冷漠的邻里关系,甚至扭转社区居民“原子化”的趋势、牵制发展过程中个人利益对民主的影响。
焦老师这段分享中并没有对个人理想的大段阐述,只言片语都没有,也没有聊情怀,只是充分阐述了开放空间的方法技术。这让我们受益更多,因为理想和情怀是要自己去体会而后产生的,是不能传授的。焦老师这些实用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创造行动的可能,“行动能为我们带来鼓励”,开放空间的方法就能继续发展。
上一篇:改变,从行动开始
下一篇:【成都】社区治理与协商技术培训圆满结束
- 兴华园社区召开“开放空间暨2008年工作研讨会”2008-10-01
- 社区参与行动宋庆华主任主持“如何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开放空间讨论”2013-03-04
- 朝阳区开展如何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工作开放空间讨论会2013-03-04
- 方法介绍——开放空间简介(OST)2013-03-04
- 会议主持人培训——开放空间讨论会2013-03-04